陳韻琳講梵谷

活動簡介


文:陳悅明

今年 2010 年,適逢梵谷﹝Vincent van Gogh﹞逝世 120 週年,台灣歷史博物館特別借展百件的梵谷真跡,一時間,「梵谷」成了最熱門的搜尋字彙,大家耳熟能詳的梵谷是一個發瘋的畫家,他把自己的左耳割下送給妓女,生前,他的作品滯銷,生活要靠弟弟﹝Theo van Gogh﹞接濟;死後,每每傳來梵谷的作品創下拍賣的天價。究竟,世人對梵谷的觀點發生了什麼變化?

國衛院合唱團與生命團契共同邀請作家陳韻琳於 2010年1月28日蒞院演講,為同仁解讀梵谷,不同於一般的藝術賞析,講者不從分析畫作開始,而是從梵谷生存的時空背景、心靈變化進而帶出梵谷的藝術理想和人道關懷。梵谷投身繪畫的時間僅十年,但他窮盡一生在追尋偉大與永恆,繪畫讓他一方面觸及夢想;一方面宣洩他過人的情感。

梵谷的不凡成就源於他不停地追尋,他吸收當代主流的印象派畫法,卻不如印象派般推崇科學,重視心靈內在的他相信畫家畫的是他們感受到的,而非物體的形態,一如米勒,梵谷大量取材自真實生活,畫面布局務求意念的傳達,鮮明有力的用色和技法呈現的視覺效果,讓主題躍然紙上。講者舉例:梵谷創作了大量的自畫像,畫中的眼神傳達出的不確定感,一如他內心因追尋藝術理想而迷惘;梵谷的向日葵,花朵盛放接近尾聲卻堅持不凋零,頑強的生命力一如梵谷最大的熱情,毫無保留;一系列的絲柏樹和橄欖樹作品,絲柏樹象徵扭曲、受苦,橄欖樹代表神聖、細膩,繪畫絲柏樹扭曲的漩渦技法更成就了後來著名的「星夜」;另外,梵谷和高更之間透過對相同主題的繪畫較勁,反映出不同畫家的個性和截然不同的剖析觀點,講者指出高更的高傲襯托出梵谷的委曲求全,甚至將梵谷逼到做出瘋狂行徑。

也許,當人類的心靈逐漸成熟,由矇憨趨向理智,從情緒性批判轉而感性體會, 世人慢慢發現,原來,梵谷不是瘋子而是先知,他在人性曠野中呼號,高唱人道主義,但是他的靈魂走得太快,當代人無法跟上。也許,後人因為疼惜這位先知,卻又無以為報,只好珍藏他的作品來感念這位藝術家無盡的愛。

 
 
 

活動剪影